Last Updated on 2025-02-06 by Clay
前言
一直以來,我都努力讓自己保持著學習的狀態,雖然有時會因為工作的忙碌、朋友的邀約...... 導致當天回家後只感到疲累,玩了會兒 PS5 就草草洗澡上床睡覺。這樣的日子雖然輕鬆又愜意,但內心深處總擔心著不經常學習反而會遺忘自己學習過的知識,就像那句老話「學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」。
我認為自己的內心一直都存在著這樣的焦慮、或許每個人其實都有也說不定 —— 我們曾經很認真地學習某個知識,甚至在那個當下會覺得這樣的『知識』已經化為我們的『常識』,可以進一步學習更深入的內容了。但往往在幾個月後,便會發現自己想不起學習過的細節,也沒辦法很好地對身邊的人解釋內容。
我最早開始寫這個部落格,就是發現自己有這樣的問題。
理解何謂『遺忘曲線』
有個知名的說法是人的記憶存在著所謂的『遺忘曲線』(Forgetting curve),這是由心理學家赫爾曼·艾賓浩斯(德語:Hermann Ebbinghaus)所提出的,故也被稱為『艾賓浩斯曲線』。
他主要是以自己作為實驗對象,選擇了一些隨機字母組成根本沒有意義的詞彙,並在特定時間後確認自己是否還能記得這些詞彙。
之後,他再根據自己的遺忘結果繪製出曲線(以下結果與圖片引用自維基百科):
- 20 分鐘後,42% 被遺忘掉,58% 被記住
- 1 小時後,56% 被遺忘掉,44% 被記住
- 1 天後,74% 被遺忘掉,26% 被記住
- 1 周後,77% 被遺忘掉,23% 被記住
- 1 個月後,79% 被遺忘掉,21% 被記住。
雖然他的實驗並非根據不同的知識學習型態進行統計,但仍隱隱地暗示了『複習』的重要性。我是這麼想的。
根據這方面的研究、我們該怎麼改進?
最佳學習 + 複習策略
間隔重複學習(Spaced Repetition)
間隔重複學習的核心概念是,在不同且恰當的時間點進行複習,以此加深記憶痕跡,減少遺忘。畢竟我們學習的知識會越來越大,每天都頻繁地回頭去複習是不可能的,但是『以什麼頻率複習?』、『什麼時候可以停止複習?』就成了接下來的問題。
- 首次學習後,短時間內立即複習(如 1 天後)
- 隨時間拉長間隔(如 3 天、7 天、14 天)
- 每次複習時,側重於最難記住的內容
- 使用 Anki、SuperMemo 等記憶工具自動安排最佳複習時間
主動回憶(Active Recall)
核心概念: 主動從記憶中提取資訊,而不是只是重讀筆記。
- 嘗試在腦中回想學過的內容,而非直接看答案
- 使用「自問自答」的方式,例如:「這個概念的關鍵是什麼?」、「為什麼這個公式是這樣推導的?」
- 用 Feynman Technique(費曼技巧):試著用自己的話解釋概念,並且讓自己變得更簡單易懂。
其中我覺得費曼技巧是最深入的核心的:如果你無法用簡單的方式解釋深入的觀念,你就不能算真正懂得這項知識。
小時候,我總認為這世界上存在著許多天才,所有東西一看就會、一會就精。但是長大後,認識了越來越多聰明人之後,我才意識到擁有『跳到終點』這種類型的異才其實並不多(至少我並沒有接觸過);大部分被稱為天才的人,他們對於知識之間的連結都非常清晰,在知識 A 走到知識 B 的路上,他們更容易去思考背後的『原理』與『為什麼這樣走』,我大部分沒能成功記起的知識,都是因為我在那當下死死地記住了 A 走到 B 的方向,而沒有去思索更深一步的內涵。
跟別人討論、講解給別人聽就是有這方面的好處:我們容易被問到他人所不清楚的部份,更能反覆讓我們醒悟自己所不足和跳過的部份。
總結來說,學習不只是記住,而是能夠靈活運用,透過間隔重複學習、主動回憶和持續討論,我們就能將知識真正轉化為自己的一部分。
我現在的規劃是在 RemNote 上面紀錄各式各樣我需要反覆學習、並被系統抽考的內容,然後不錯的筆記我會儲存到自己的本地端 Obsidian(我正在使用的筆記軟體,也用來做小說創作跟寫日記)—— 有點像是透過 RemNote 來提供跨平台(PC、平板、手機)的持續草稿撰寫以及整合 FlashCard 的 SRS (Spaced Repetition System) 功能,以前我都是透過 HackMD 來做跨平台草稿筆記的,但是現在感覺 RemNote 更適合。
有些想分享的文章也會放到這個部落格,我想這是我接下來的規劃。